撰文 Text | Chole Chen、Pin Chia Huang 圖片提供 Photo |半畝塘
如果四季有時,甫獲得 2018 國家卓越建設獎《年度建築人物獎》和 GQ《年度風格男人》 的建築師江文淵,正值豐收的一刻。
自其 1997 今年成立半畝塘以來,已然過了 20 年,從 一個從建築事務所起家,一路探索建築的可能,從室內、景觀、營造,最後踏入開發之列, 儘管其對於生態開發的精采耕耘,早已名揚國際,但他們仍謙稱才正要啟程。 20 年來,江文淵從建築師跨足房地產,一切順其自然,然而「自然」說起來容易,實則不然。
一切成果皆是奠基在長年的積累,如同植物茁長一般,需要長時間的澆灌,以及對 信念近乎修行的虔誠。「把自然帶回都市,把人帶回自然」,他堅信「自然」是一切都會 問題的解藥,一棟棟的樓,也應該能像山一樣的思考。從「節氣建築」的東方哲學出發, 試圖把現代建築失落的自然與人文,一一尋回。
人生於自然,也歸於自然,但曾幾何時,在「人定勝天」的口號下,建築與自然不斷爭地, 多數的都會常民,除非驅車遠行,不然要能在城市中欣賞到綠意早已是遙想,更別說在家 中坐擁的一方山色。「人在自然之中,人即自然」在江文淵眼中,儘管人們看起來豐盛富 饒,但是內心的山水,卻早已乾枯貧瘠。
半畝塘於新竹落成的垂直綠建築「若山系列」,透過以台灣淺山系為藍本,縫合破碎生態棲地與廊道,適地適種原生可食地景, 兼顧理水理氣的自然循環,師法自然的綠技術與樹皮層。搭配自然建材的使用與長達五年的陪伴計畫等。不只讓人們能真實居住 在山水中,更讓找回內心的山水,成為可能。
都會裡的登山步道 草木順應時序而生
你真的可以在都會中擁有一座山嗎?半畝塘提出了「生態開發」的新思維,向山學習,實現了把自然帶回都市的初衷。「若山」 從第一期的 150% 綠化覆蓋率,到現在今年第三期超過 260%,「若山Ⅲ」栽植的約 13520 棵灌木,將固碳量提高至開發前的 8.56 倍,讓原生鳥獸物種也得以安居,與居民歲月共好。
此外,若山一詞亦如同登山步道的建築體,更讓 人不用遠行,每天回家即能飽覽蒼翠山景。綠帶以 梯子形式貫穿整座大樓,邀請居民拾級而上,從幽谷、入山口、回望平台、空中泥窩、觀峰台至空中 茶屋,如同登山一般,隨著高度視野的轉換,映照 出心境的起承轉合,不只將都市美景盡收眼底,更 讓人胸懷丘壑,體驗生活真正的無邊快意。
恰如人生,一座山最美的時刻,也必定是當草木 依照著季節時序,順勢而生,在歲月中搖曳出致美 風華。也寄寓了如此順時盛放的意涵,盼望草木惜 蒔。從山谷到山頂,在四季不同的色階設定下,能 飽覽不同的如畫風景。無論是春季錫葉藤花開的紫 色帷幕、夏季樹蟾與野薑花的暑翠交響、秋季採果 品茶的棟黃山色、抑或冬季湖畔的湖藍雲影,皆是順應時序,讓時光停滯在最美的當下。